當你沉溺于網絡游戲,失去自我的時候;當你留戀于言情小說,不思進取的時候;當你吃著肯德基,逛著全福元,為明星瘋狂的時候……想一想那些年、那些事、那些人。2019年8月,公司組織到河南紅色革命景點進行紅色教育學習,參觀了焦裕祿紀念館、史來賀紀念館、紅旗渠等地方。通過時間、空間的跨越,我們一同來到了那個火熱的年代,既感受到祖國美好河山的壯麗多姿,更讓我們感受到中國人的魄力、氣質和精神。每到一處,我無不被每位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所感染!為了新中國的誕生,中國老一輩革命家前仆后繼,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,是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。
紅色之旅,我們參觀的第一站是焦裕祿紀念館。
一到這里,立刻變得莊嚴起來,廣場正中焦裕祿革命烈士紀念碑碑高19.64米,是為了紀念焦裕祿同志1964年去世所建的。隨后在園區工作人員的組織下,在焦裕祿同志墓碑前深深的三鞠躬,表達了對焦裕祿同志的敬意!公司領導的帶領下,圍著焦裕祿同志的墓碑緩緩走了一圈。
一進入紀念館,就被大廳的浮雕震撼了,整個畫面生動形象的展現了焦裕祿同志和勞動人民一起治理風沙、鹽堿、內澇的勞動場面,體現了他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。仿佛又回到了焦裕祿同志生活的年代,也開始一點點了解焦裕祿同志的一生。隨著一段段文字深入和一個個實景照片的展現,更能想象到當時惡略的生活環境和艱苦不易生活條件,也更加懂得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。
焦裕祿肝痛發作時就用鋼筆頂著肝部,堅持工作。如果是我的話早就在地上打滾了。從這點可以看出焦裕祿對人民群眾的事情的一絲不茍,怪不得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和擁護。當時蘭考正遭受嚴重的打擊,人民群眾生活十分窮苦。為了改變蘭考的貧窮面貌,焦裕祿帶領大家與自然災害進行了頑強的斗爭,最后獻出了自己的生命,享年42歲,當時被群眾譽為:“黨的好干部,人民的好兒子!”焦裕祿,用他短暫的生命弘揚著一個時代的精神。他永遠是執政者的學習典范,永遠是照耀社會鼓舞民心的一顆明星!
紅色之旅,我們參觀的第二站是新鄉劉莊史來賀紀念館。
初入劉莊,霎時溫暖如春,綠草如茵,鳥語花香。村里寬闊整潔的街道,一排排整齊的別墅,一片片蒼翠的綠樹。有一座新穎的三層建筑,緊靠著高高的六層觀光平臺。乳白色和淡黃色的外墻瓷磚,與藍寶石般玻璃相間。朱紅色銅釘門,極富民族風格。大門正上方,高懸著13個大字:劉莊展覽館史來賀同志紀念館。經解說員介紹:紀念館占地19畝,建筑面積4000多平方米,12個展廳,布展照片300多幅,各類展品100余件。
1952年12月起擔任劉莊村黨支部書記,史來賀從任村支書的那天起就立下誓言:“跟黨走,拔掉窮根,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!”解放初期的劉莊是方圓十里最窮的村莊,在他的帶領下靠著車推、肩挑、人抬,拉沙蓋堿,用了整整二十年,硬是把一片片深溝、山坡、鹽堿地修成了良田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,人民的溫飽是個大的問題,史來賀一心撲在提高糧食產量上,終日同大家一起下地,研究如何提高畝產量。他帶領大家潛心研究棉花種植技術,使劉莊的棉花產量走在全國的前列。他帶領劉莊人從肩挑、填溝到辦小作坊、建設全國最大的以生產肌苷為主的生物制藥廠......他用盡了一生的心血,兌現了入黨時的莊嚴承諾,不忘初心,繼續前進,F在的劉莊,真正實現了農村工業化,農業現代化,經濟市場化,農民知識化,生活城市化。全村人享受著上學、看病、住房等10多項免費福利。職工群眾居住著集體統一建的雙層和五層住宅樓房,人均住房35平方米;家家有彩電、冰箱、空調、汽車......生活富足,安居樂業。當解說員講到史書記與世長辭時,潸然淚下,那是打心底的感情,淚水頓時模糊了我的雙眼。
史來賀家訓——對家屬約法三章:一不準搞特殊化,二不準沾集體的便宜,三不準收禮送禮。史來賀在農村黨支部書記崗位上干了整整51年,他與雷鋒、焦裕祿、王進喜、錢學森一起,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譽為“建國以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”。生活是美好的,劉莊人是勤勞質樸的,現在,劉莊人民在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帶領下,團結一心,與時俱進,為把劉莊建設成為更加文明、富裕、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斗。
紅色之旅,我們參觀的第三站是紅旗渠。
紅旗渠是黨和人民刻在太行山上的一座豐碑。我們一行先后深入紅旗渠紀念館和青年洞,全方面學習領會紅旗渠精神的價值內涵,近距離感悟共產黨人的責任和擔當。
一次次駐足凝視、一次次潸然淚下,全方位感悟了紅旗渠精神的核心要義、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,真正理解了“自力更生、艱苦創業、團結協作、無私奉獻”的紅旗渠精神,感悟了“難而不懼、富而不惑、自強不息、奮斗不息”的新時代內涵,并進一步深入思考紅旗渠精神的現實指導意義。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,是新時期激勵我們干事創業的動力源泉。
愚公奮起十春秋,引來漳河潤田疇。1965年4月5日,紅旗渠總干渠通水;1966年4月20日,三條干渠通水;1969年7月6日,紅旗渠工程全面竣工。一渠清凌凌的水使全縣從同坡到梯田,從丘陵到盆地,形成了一個水利灌溉網絡,14個公社的410個村受益,60萬人口、3.7萬頭大牲畜飲用水有了保障,54萬畝耕地得到了灌溉。林州人民千年的夙愿實現了,盡情地釋放內心深處的情感。十年追夢的收獲迸發出燦爛的笑顏,喜悅的淚水匯入滔滔的渠水,彈撥著大地樂章。
在這笑顏的背后,是眾志成城。修渠民工自己動手,想盡各種辦法解決住的問題。大家找不到合適的地方,就睡在山崖下、石縫中,有的壘石庵,有的挖窯洞,有的露天打鋪,睡在沒有房頂、沒有床、更沒有火的石板上,薅把茅草當鋪草,真是鋪地蓋天。幾塊布撐起來,就是指揮千軍萬馬的指揮部。在10年的修渠中,住地再難再苦,可是整個工地上沒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錢蓋過一間房子。民工們帶著家里的鐵镢、鐵鍬、小推車上了工地,用這些原始的勞動工具,開始了修建紅旗渠這樣的大工程。紅旗渠工程參與群眾7萬人,在修建的10年當中,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。其中年齡最大的63歲,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。
提及紅旗渠,不能不說的還有青年洞。紅旗渠要從陡峭如切的狼牙山懸崖絕壁上穿過,必須鑿通一條長達600多米的隧洞。青年洞是紅旗渠的咽喉工程,堅硬如鋼的石英砂石,一錘下去,只能留下一個斑點。正是在這種如同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支撐下,民工們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將山洞鑿通。因參加鑿洞的突擊隊員是從全縣民工中抽調出來的優秀青年,故將此隧洞取名為青年洞。當時的人們靠著怎樣的一種精神動力完成了這項艱巨的工程。今天,紅旗渠的故事似乎日漸模糊,然而,紅旗渠精神在變革中的現代中國,仍然是一筆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。
構思未來,需要智慧和前瞻的眼光,也需要大膽務實的憧憬和想像;實現夢想,需要敢啃骨頭,敢于涉險灘的膽識,敢挑重擔,敢負責任的勇氣,更需要腳踏實地、親民愛民的情懷。沒有記憶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,跟隨著記憶,讓我們重踏紅色之旅,弘揚時代精神,回溯、瞻仰和堅守我們不變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,努力拼搏,去追尋金色的理想,追尋明媚的春光,追尋火紅的太陽!
功勛公樸
革命征途歷堅險百析不撓
為民請命廢寢食鞠躬盡瘁
(責任編輯:admin)
|